乳业财经|报道乳业新闻,陪伴乳业成长

友情链接|EBH我爱摇摇车   EBH母婴时代

透过Oatly关闭新加坡工厂,看植物奶的市场挑战

作者 · 铁兵   |  2025-02-21

植物奶是近些年比较受关注的品类,凭借与茶饮、咖啡的搭配风靡市场,也吸引了不少品牌相继入局,当前市场中除了老牌植物蛋白饮料企业,还有一些新兴品牌以及乳企、食品企业跨界入局,相关品牌增加无疑带来了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,而且受市场需求变化影响,行业发展也面临压力。


从业绩角度来看,植物奶市场中不少新老品牌面临业绩压力,背后也透露出当前植物奶行业面临挑战,产品方面存在同质化问题,以近几年新兴的燕麦奶居多;而且植物奶本身在营养价值方面不占优势,还有部分产品存在添加剂过多的问题;燕麦奶等产品以咖啡搭配风靡市场,但目前似乎仍未走出餐饮渠道,扩展市场存在难度。



工厂关闭,业绩承压

近期,Oatly宣布关闭位于新加坡的工厂,旨在实施轻资产供应链战略,减少资本支出、优化成本结构,并表示将由欧洲工厂代替新加坡工厂来满足亚太地区需求,预计此次新加坡工厂关闭将导致公司在2024年第四季度产生2000万至2500万美元的非现金减值损失;不过值得关注的是,该品牌在中国马鞍山的工厂和感官实验室已经正式投入使用,有利于满足中国及整个亚洲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。


从业绩上来看,该品牌正面临一定压力,2023年该品牌亚洲区域总收入为1.31亿美元,较上年同期的1.53亿美元下滑了14.38%,其中大中华区营收从1.34亿美元降到了1.25亿美元,降幅达6.72%;不过2024 年似乎有所好转,根据该品牌三季度财报显示,期内营收为2.08亿美元,比去年同期增长10.9%,其中大中华区收入同比增长13.7%,达到了2910万美元。


业绩压力似乎是植物奶市场整体都在面临的挑战,除了上述燕麦奶品牌,一些老牌植物蛋白饮料企业财报数据也并不理想,某品牌2024年第三季度公司营收为5.25亿元,同比减少2.99%,归属净利润1.26亿元,同比下降2.3%;另一品牌第三季度,公司营业收入为12.87亿元,同比减少18.79%;归属净利润1.99亿元,同比下降47.26%。


有品牌曾表示业绩下滑的原因与销售收入减少有关,市场发展挑战也集中于此,一方面是越来越多品牌进入植物奶市场,产品竞争愈发激烈;另外还受到消费需求变化影响,虽然当代消费市场更加关注健康与环保,植物奶品牌也通过“低糖低脂”“环保”等概念增加吸引力,但随着消费观念趋于理性,现在更加注重产品的营养成分,对品质和安全性要求也更高;再者植物奶作为传统乳制品的替代之一,部分产品的高价定位也与真实品质并不匹配,降低了市场普及度和竞争力。



品牌众多,市场竞争激烈

植物奶市场的激烈竞争与不断增多的品牌数量有关,根据企查查数据,有超过11000家与植物蛋白饮料相关企业,其中既有传统植物蛋白饮品品牌,例如椰树、养元饮品、承德露露等,也有OATLY噢麦力、每日盒子、SOYOG颂优乳等新兴品牌,还包括蒙牛、伊利、君乐宝等乳企以及三只松鼠、洽洽食品等品牌跨界入局,不同品牌凭借自身在各自领域的优势在植物奶市场占据一席之地,促进市场创新发展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。


植物奶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,不仅入局品牌众多,而且植物原料来源丰富也产生了众多细分赛道,包括豆乳、椰汁、核桃乳、杏仁乳、燕麦奶等多个品类,从市场占比分布来看,其中豆乳占比达22%;椰汁饮料占比为14.24%,核桃乳、杏仁乳的占比分别为9.49%、3.14%;同时各大品类中,各有头部品牌在垂直领域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。


2020年植物奶线上消费增速超过300%,当时曾有数据预计,2025年植物奶市场规模将超3000亿元,但目前植物奶似乎正遭遇低谷期,相关品牌数量快速增长但植物奶市场容量有限,一些新兴品牌的融资大多停留在2022年以前,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,各品牌需要不断创新和提升产品质量,同时关注市场动态,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自身产品策略以保持竞争优势。


不少植物奶品牌通过开发新原料、创新产品、精细研发等方式打造差异化提升自身竞争力,例如某老牌植物奶品牌推出低糖版新品,包括低糖杏仁奶、抹茶味杏仁奶茶等,主打0乳糖、0胆固醇、0反式脂肪酸;另一品牌坚果奶宣称采用8秒专利锁鲜技术、低糖配方,微米级坚果规避易卡嗓、不易嚼不易吸收等问题;还有大米、青稞等更具中式特色的植物原料也逐渐加入植物奶市场。



同质化问题严重

虽然植物奶的植物原料来源众多,为产品创新提供了多种可能,但植物奶市场中依然存在明显的同质化问题,主要是由于某一植物奶品类爆火后,其他品牌纷纷跟进,进行相似的产品布局和营销,导致同质化问题加剧;而且市场准入门槛较低,部分品牌在产品研发方面投入不足,缺乏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,往往会跟随市场趋势推出类似产品,缺乏产品特色。


例如燕麦奶是不少新兴植物奶品牌竞相布局的品类,不同品牌燕麦奶在口味、包装等方面的区别较小,产品卖点也都集中在低糖、0乳糖、含β-葡聚糖等方面,某品牌燕麦奶定位于“咖啡大师燕麦奶、为咖啡而生”,另一品牌燕麦奶也宣称“奶泡大师、私人高定咖啡伴侣”,二者的主要原料都为水、燕麦、菜籽油、碳酸钙和食用盐,同类产品增多导致不同品牌之间差异难以区分,市场趋于同质化。


还有不少品牌推出混合坚果乳,但在口味与卖点上也并无太大差异,大多是借助多种坚果原料的加入打出口感独特、营养均衡、精细研磨等卖点,6种坚果果仁、8种坚果搭配产品也比较常见;还有不少品牌布局复合蛋白饮品,某品牌坚果乳不仅包含了多种坚果,还结合了全脂乳粉等动物蛋白,另一品牌坚果乳也含有动物蛋白成分,宣称“新西兰进口乳粉”“三重复合蛋白、多元营养补充”。


产品同质化问题进一步加强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,同时也对消费市场造成了一些影响,由于难以区分不同品牌间的差异,植物奶产品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,容易产生审美疲劳,而且此时消费决策更容易受到价格、促销等因素影响,不利于培养消费忠诚度。想要减轻植物奶市场同质化问题,相关品牌还需要加大对产品研发的投入,提升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,打造差异化产品;还需要加强自身品牌建设,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,进而增强消费认同感和忠诚度。




陷入“健康”困局

健康是当下食品饮料市场的主要话题,前几年植物奶曾因其环保和健康特点受到市场欢迎,相关产品具有植物营养优势,例如不含乳糖和胆固醇、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、含膳食纤维等,适合乳糖不耐、素食主义以及关注心脑血管健康人群,不同植物原料还具有不同营养特点,例如豆类一般含有大豆异黄酮,燕麦含有β-葡聚糖等,还有产品宣称低脂低卡、0添加等。


市场中确实有部分产品做到了洁净配料表、无添加剂,例如某品牌的无糖豆乳宣称“真无糖、才健康”“简单纯粹、从0开始”,配料表只有水、大豆、新西兰乳粉和食用盐;另一品牌的燕麦奶也在宣传“做你看得懂的配料表”,以显示其产品成分简洁,该产品原料包括饮用水、燕麦浓浆≥40%(饮用水、燕麦、植物油、食用盐)。


但实际上此类产品还占少数,大多植物奶中都存在增稠剂、香精等添加成分,一些经典老牌产品例如杏仁露、核桃露等,大多通过糖分和香精来实现好喝口感,还有部分新兴产品宣称0糖、0色素、0防腐剂,但只是不含其标出的成分,真实配料表中添加剂也有不少,与其健康属性宣传相悖。也有老牌植物蛋白饮品品牌表示未来减少添加剂的使用,不过目前植物奶市场仍未摆脱添加剂过多、健康不足等问题。


植物奶本身在营养价值上并不占优势,其蛋白质含量通常较低,且缺乏一些必需氨基酸,钙含量和吸收率也比较差,具体来看,市场中三款不同品牌植物奶蛋白质含量分别为0.6g/100g、1.0g/100g、1.6g/100g;即便是宣称“成分多样”“多重营养”的复合蛋白植物奶也存在营养短板,两款具体产品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.5g/100g和2.0g/100g,随着健康饮食观念深入和需求升级,植物奶还需要继续改进,健康卖点不能只停留在表面。



燕麦奶如何走出B端

植物奶在国内市场的“翻红”得益于和咖啡、新茶饮的搭配,某植物奶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初期,利用现制咖啡渠道与多个精品咖啡品牌达成合作,快速打开了中国市场,有数据显示,该品牌在亚洲已经布局超过11000家咖啡、茶饮店,截至2023年,该品牌在中国市场出售的燕麦奶可以制作约十亿杯燕麦拿铁;与此同时,燕麦拿铁、巴旦木拿铁、椰云拿铁以及各种植物基奶茶风靡一时,有数据显示,在消费者常购买的新茶饮奶制品种类中,植物奶占45%。


在享受过“咖啡馆红利”后,不少植物奶品牌开始针对C端市场布局,以寻找新增长点,根据不同渠道市场需求的不同,C端市场中植物奶出现了明显的口味多样化、包装精致化趋势,某品牌低脂燕麦奶包括桂花、茉莉、玫瑰等多种风味;另一品牌推出开心果奶、黑芝麻奶等不同产品;还有品牌推出糙米植物奶。在产品包装方面,植物奶出现了撞色设计、IP形象、文化联名等多种风格,提升产品吸引力。


虽然相关品牌进行了大量营销投入和产品布局,但燕麦奶似乎并未真正走出B端,某知名燕麦奶品牌经过几年的发展,业绩仍然依靠餐饮渠道拉动,该品牌表示2024年二三季度业绩能够重回增长,主要是得益于对新餐饮客户的销售,具体数据显示,今年第三季度该品牌大中华区收入约72%来自餐饮渠道,去年同期为68%。


按理来说,C端市场需求更加多变,产品竞争也更加激烈,相关品牌进行差异化、多样化的产品开发与创新应是拓展市场的有效策略,不过产品销售仍然不理想,可能与当前乳品市场整体消费不景气有关,乳制品市场经历了长时间的供过于求局面,价格战也时有发生,不少乳企同样面临业绩压力;从植物奶产品本身来看,似乎也并未摆脱特定消费场景的依赖,以及存在健康属性争议、市场竞争激烈以及产品同质化等问题。



入局门槛低,品质参差不齐

植物奶市场呈现品质参差不齐的情况,主要是入局门槛较低导致品牌和相关产品众多,一些品牌为了快速占领市场,可能在产品品质的把控方面并不严格,因此容易出现上述提到的产品同质化,以及品质不稳定等问题;还有部分品牌致力于打造健康、营养产品,甚至加码功能性赛道,但实际上植物奶产品整体健康属性有待提升,而且添加剂成分较多也是植物奶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。


当前植物奶相关执行标准还不够全面和完善,根据植物原料来源不同,国内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可分为《豆奶和豆奶饮料》《杏仁露》《核桃露(乳)》《椰子汁及复原椰子汁》等多种,并不能覆盖所有植物奶品类,市场中植物奶产品执行标准也五花八门,不过行业对此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升,此前团体标准T/HBFIA 0024—2021《植物蛋白饮料 植物奶》对植物奶作出了定义,近期,团体标准《植物乳(奶)食用与营养品质评价方法》研讨会顺利召开,也有利于推动植物奶行业健康发展。


传统的杏仁露、豆奶等产品主要走平价路线,同时也有不少植物奶定位中高端市场,市场中不同产品价格差距较大,例如某品牌豆奶净含量250ml*24盒售价为32.7元,平均1.36元/盒,另一品牌豆奶净含量200ml*12盒售价为72.8元,平均6.07元/盒。但就不同价位的具体产品来看,其配料表成分并无太大区别,且高价产品中所含的添加剂成分也并不少,部分高价产品还需要提升性价比,尤其是在当下“消费降级”趋势下,性价比是影响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。


为了改善植物奶市场鱼龙混杂、品质不一的问题,还需要加强标准规范和监管,政策层面需要制定和完善植物奶相关标准,明确产品营养成分、生产工艺、质量检测等方面要求,为企业生产和市场监管提供有力依据;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植物奶市场的监督检查,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违规行为,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;企业方面也需要加强自律,通过原料筛选和加工过程控制,提升产品品质。



发展趋势

尽管当前植物奶市场面临发展瓶颈,也有不少品牌业绩承压,但未来市场仍有可开发空间,上述提到有相关数据预测,2025年植物奶市场规模将超3000亿元,年均增速有望保持在20%以上,虽然拓展市场存在难度,但也预示了植物奶市场的广阔空间,不过在此过程中还需要相关品牌寻找新的增长路径,加强产品创新和品质把控,提升产品竞争力。


随着消费市场对健康、个性化需求提高,植物奶市场将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,植物原料来源多样,相关品牌可以在原料方面继续挖掘,加强产品创新,借此开发更多谷物、坚果、果蔬种类,推出更多新颖口味或混合口味植物奶产品;同时加强技术创新,通过生产技术改进和升级,例如坚果原料精细研磨、去除异味等,保证产品风味、口感和品质,提升核心产品力。


功能性也是当代食品饮料热门开发方向,植物奶本身具有功能特点,可以针对乳糖不耐受者、素食主义者等人群进行营销,也有品牌打出了其他功能卖点,例如某品牌采用“双益配方”,主打呵护肠胃卖点;另一品牌推出高蛋白质+、高钙+、益生元+等强化营养产品;未来其他品牌也可以进一步深挖功能性赛道,例如针对特定人群,如儿童、老年人、健身爱好者等推出相关产品,或者开发特定功能,如增强免疫力、改善睡眠等。


消费场景限制也是植物奶需要突破的一个方向,除了搭配茶饮咖啡,也可以拓展其他食品品类搭配,类似于经典的豆浆+油条、面包+牛奶等,拓展早餐、下午茶等场景,突破咖啡馆限制;有部分产品采用了更为简单的方式,推出小包装、便携装产品,拓展户外场景,在产品宣传过程中进行强调,例如运动、出游、聚会等;也可以推出精致礼品包装,把握年节礼赠需求。


图片认知&浅评:植物奶曾被认为是食品饮料行业发展的新风口,吸引了不少新兴品牌和乳企的跨界布局,但行业发展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一些问题,例如竞争加剧、产品同质化凸显等,某燕麦奶品牌关闭工厂也体现出其发展和运营压力,现在植物奶还面临拓展零售市场、健康属性不足、品质有待提升等问题,不过在市场不断发展变化之下,整体健康趋势没有变,需要植物奶品牌不断升级产品和创新,有望开拓新发展机遇。

已任务覅u

合作品牌

Copyright 2020 乳财传媒(北京)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
京ICP备19028097号-1